內地擁有全球最龐大的官僚隊伍,各種「長」遍地。有個民間段子說的是,在北京街頭隨便扔個石子,就可能砸到兩個處長。部委設有部長、司長、處長、科長,地方有省長、市長、縣長、鄉長,軍隊有軍長、師長、團長、連長,此外還有各種院長、所長、廠長、會長,以及參謀長、審計長、檢察長、教務長等。
而近些年,「長」又出現了很多新花樣。山川湖泊各有山長、河長、林長、湖長;城市裏設有街長、路長、片長、巷長;最新的一個頭銜則是「鏈長」。山長並非古代書院裏的首席教授,而是猶如《西遊記》裏的土地公公,各分領一方水土。鏈長與軍隊裏的連長也毫無關係,乃是按照不同產業鏈,由黨政官員分工各管一攤。這倒是確實做到了:「東西南北中,黨政軍民學,黨是領導一切的。」
頻繁新設各類「長」,與經濟社會治理思路息息相關。以河長為例,二○一八年,內地實現了所有河流都設立河長的全覆蓋,河長總人數達到近百萬。實際上是將每一條河流指定責任人。整條河一般由省部級幹部任總河長,每一區域內由相應的市、縣領導擔任河長,而到鄉、村層面則由當地幹部擔任河段的河長,其職責是保護水資源和生態環境,防治水污染。發生問題,可具體問責到人。
山長、湖長、林長等,都遵循同樣思路。以陝西為例,秦嶺違建風波引發官場地震之後,每座山峰、每個峪口都設置了山長。客觀而言,這是內地實行最嚴格生態保護政策的體現,加強了官員的責任壓力。但另一方面,也反映出常規治理機制的乏力。本來已有的自然資源局、水利局、環境保護局、林業局等臃腫的監管隊伍,以及龐雜的各類法律規章制度,難以發揮有效作用,只能以「人治」工具來推進。
城市裏推廣設立的路長、巷長等,則是強化社會管控的手段,整合執法部門與社區力量,構建嚴密的管理體系。內地在計劃經濟時代,行政管治滲透到社會的毛細血管。隨着改革開放,社會流動性增強,傳統的大院模式、胡同模式逐步解體。如今實行網格化管理理念,每條路、每幢樓都有「長」,以新模式收緊微觀管治。
鏈長是當下經濟大環境的產物。新冠肺炎疫情持續震盪世界經濟,美國對華遏制打壓蔓延,產業鏈、供應鏈受到嚴重影響。今年四月份政治局會議提出:「保持我國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性和競爭力。」而七月份「局會」又進一步要求:「提高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和競爭力。」直觀凸顯出任務更為緊迫。
目前各省已紛紛設立鏈長,如生物醫藥產業鏈鏈長、人工智能產業鏈鏈長、新材料產業鏈鏈長等,由黨政高官兼任,全面負責相關產業的產、學、研、資金、勞工、市場。從效率來說,這算是應對經濟危機的救急之策,但市場亦擔心「有形之手」伸得過長,計劃模式、行政調控愈發根深柢固。如何拿捏尺度節奏,須引起宏調層面重視。
August 23, 2020 at 11:13PM
https://ift.tt/3hpeHcz
龍七公:林長鏈長頻設人治法治參半 - on.cc東網
https://ift.tt/37Df2Ed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